来源:团结报—团结网 作者:李艳兰
有“云南王”之称,曾担任民革中央副主席的龙云,民国时期在担任云南省主席、主政云南期间,曾经为抗日战争作出过重要贡献。1984年11月1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同志在龙云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说,“龙云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民主人士和爱国将领,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人,他同中国共产党有多年合作的历史,是我们党的一位真诚的朋友,他对人民的事业有过重要的贡献。”“他的一生是一个光荣的爱国者的一生。”
组织滇军20余万奔赴抗日前线
1937年8月,龙云在南京参加“国防会议”时会晤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中共代表,双方开始建立联系渠道,在与中共领导人的交谈中,龙云受到巨大鼓舞,并逐渐坚定了他抗日的决心。1937年9月9日,龙云一身戎装,誓师巫家坝,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把自己多年精心培养出来的数万子弟兵送上了前线。滇军首批第60军4万余官兵浩浩荡荡步行1000多公里到达长沙集结,随即奔赴抗日前线台儿庄。
此时的台儿庄战事对中国极为不利,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浴血奋战,形势十分危急,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滇军就是在这样的危急关头,甚至还没来得及将机枪从马背上卸下来就与日军遭遇。英勇的滇军战士前仆后继,与日军展开了反复肉搏,没有一个人因胆小而退却,没有一个人因怕死而逃跑。尹国华全营500人,在战斗中仅一人生还。一八四师的一员虎将王秉璋,用刺刀挑死十多个日军后,胸前中弹,他硬撑着走到师长张冲面前说:“请师长检验,子弹是不是从前面进去的。”原来张冲在抗日誓师大会上曾说过:“我们彝族老祖宗治军有个规矩,前面有刀剑伤者,奖;背后有刀剑伤者,刀砍其背;我们一八四师决不贪生怕死,做脊背挨子弹的逃兵,谁给老祖宗丢脸,军法不饶!”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使滇军威震敌寇,享誉华夏。但滇军的四万余官兵仅剩两万。8年抗战,龙云共向抗日前线陆续派出20多万大军,滇军经历各种大战役20余次,共伤亡官兵10余万。动员和组织全省军民投入滇西大反攻,使云南大部分地区一直掌握在中国人手里,成为中华民族背水一战时脚下为数不多的一块土地。这是龙云政治军事生涯中最为光彩和辉煌的一笔。
开辟滇缅公路
1937年,龙云主动向蒋介石请命修筑滇缅路(史称史迪威公路),打通抗日的国际通道。在资金、人力、技术、设备等等几乎都不具备的情况下,龙云用三根鸡毛、一副手铐下达筑路饬令。在他的号令下,在国难当头时刻,为了抗日救国,云南人民不分男女老幼,他们长途跋涉3天至5天,纷纷赶往筑路工地,平均每天出动11.5万人,最多时达20多万人,用了短短8个月的时间,修筑了927公里的路面,滇缅公路全线通车。1938年5月17日至19日,英国《泰晤士报》连续三天发表文章和照片,报道滇缅公路的修筑情况,赞美“只有中国人才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做得到”。这条公路是当时中国唯一的一条国际通道,当时的国际援助物资均从这条公路运至昆明,在军事上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这条滇缅公路,成了抗战时期至关重要的运输通道,有“抗日输血管”之称。
支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战爆发初期,中国共产党即与龙云建立了秘密联系。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龙云对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主张实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深表钦佩。在民族矛盾上升的关键时刻,龙云的政治态度有了积极的变化,“七·七事变”爆发后,他更是全力支持全面抗战。在全面抗战的过程中,龙云逐渐认清了蒋介石的真实面目,他对蒋介石心存的若干幻想逐渐破灭,蒋介石限制、排挤、削弱地方势力的行为,加剧了龙云的不满。1943年,中共又派华岗同志到龙云身边工作。华岗向龙云介绍了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救国的政策方针,阐明坚持抗战、反对内战、支持民主运动、反对法西斯专政的重大意义,使龙云对中共的政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蒋介石铲除地方势力、排除异己的一贯手段,有了更深的认识。在龙云倡议下,中共在五华山龙云驻地设立电台,供双方及时联系。中共中央南方局和中共云南地下党审时度势,积极做争取龙云的工作。
1944年底,龙云秘密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会,成为一名忠诚的爱国者。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龙云对民主运动采取了保护和支持的态度,使云南昆明具有了“民主堡垒”之称。政治上,云南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民主气氛浓厚。宽松的环境为抗战期间各种政治力量的活动提供了舞台。在中共领导和民盟推动下,云南的抗日民主运动蓬勃开展。而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龙云,则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抗战期间,大批进步教授、民主人士、社会团体、大中学校纷纷入滇。他们在云南的活动,推动了各族人民的思想进步,也推动了云南的民主政治活动。
建设“新云南”
龙云早年参加过反清斗争,1911年加入滇军,1914年于云南陆军讲武学堂第四期步兵科毕业后,从下级军官逐步升任为军长兼滇中镇守使、昆明镇守使、云南省主席兼国民革命军第十三路军总指挥等职,1929年秋统一了云南。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军事委员会昆明行营主任兼陆军副总司令。至1945年,共主政云南17年,被称为“云南王”。在统一云南后,龙云提出了建设“新云南”的目标。过去,云南军阀混战,盗匪横行,社会治安极其混乱。龙云下决心扭转这一局面,他在整肃了各路军事武装集团后,又剿灭了多如牛毛的各地土匪,使得匪患渐平,民得安居。这就为云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保障,也为全国树立了样板。他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诸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对东南亚各国也采取开放政策。这些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使地处边疆的云南成为民国时期国民党统治区一个引人注目的省份和抗战时期的坚定的后方。
龙云大力扶植云南地方资本,支持兴办实业,扩大纺织出口,整顿发展个旧锡矿及其他钨、锑、铜、锡、盐、煤矿等,使云南财政收入大增,经济发展呈现出比较繁荣的景象。龙云还十分重视农业建设,云南山地较多,长久以来粮食都不能实现自给,而主要依靠从越南进口。龙云扩大粮食耕地,减轻税收,存粮积谷,力争粮食自给。抗战期间,军队和人口大批涌入,而云南粮食无缺,端赖于此。在文化教育方面,龙云在全省推广“新教育”运动,加大对教育经费,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当地的教育条件,大力发展中小学教育,使云南这个边陲省份,在文化教育上显得十分发达。对云南唯一的一所正规大学——东陆大学的建设,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从各个方面给予支持。1930年,东陆大学由私立改为省立,其经费由省府直接拨付。1934年,东陆大学改名为云南大学,同时进行院系调整,设立了文法、理工学院,并筹备组建医学、农学院系等。1938年,云南大学由省属改为国立。此外,龙云对抗战期间迁移至云南的一批大学,如西南联大、中山大学、同济大学、中正医学院、华中大学等,也热情相待,不仅从经济上大力支持,还从政治、生活等各方面对广大师生予以关照。云南的文化教育建设,在龙云主政时期,迈上了一个大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