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同盟海南省委员会
不得刊登涉密信息
首页 琼盟概况 民盟要闻 时政要闻 参政议政 组织建设 思想建设 社会服务 机关建设 盟员园地 普法教育
您现在的微位置:  首页 >> 盟员园地 >> 盟史资料
盟员园地 统一战线 他山之石 盟史资料 盟员风采 光荣榜
让历史告诉未来
审核人: | 撰稿人:海南民盟 | 来源: | 2015-07-28 | 阅读:28456 | 字体大小:

1949年,解放军已在大陆取得了全面胜利,国民党大势已去。蒋介石把台湾和海南两个岛屿作为他最后的退守地和反攻基地。19494月,陈济棠被国民政府任命为琼崖行政长官兼警备司令。他甫一到任,就在海南岛积极开展经济建设,把海南岛作为国民政府反攻的基地。194912月,蒋介石派出名将薛岳出任海南防卫总司令,统一指挥海南陆、海、空三军,企图依靠海峡天然屏障,凭险据守,重整旗鼓。为了阻止解放军解放海南,薛岳在全岛设立三道防线:从文昌县的铜鼓岭到临高县临高角、新盈等沿海地带为第一道防线;由琼山县长坡、定安县黄竹、澄迈县瑞溪、临高县加莱到儋州那大、白马井等为二道防线;以海口市、白莲、花场、天星、马枭一线为核心防线。其部署兵力达十万之众。薛岳认为这三道防线坚如铜墙铁壁,自称为伯陵防线,吹嘘连鸟都飞不过去。

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毛泽东十分重视秘密策反工作。在他给林彪的电报中,既指出了攻打海南岛的兵力部署,又明确提出了战役发动的时间,还就海南岛我军的策应以及瓦解敌军工作作出了明确指示:“同时由雷州半岛及海南岛两方面派人(经过训练)向上述诸县敌军进行秘密的策反工作,勾引几部敌军于作战时起义,如能得到这个条件,则渡海问题就容易得多了。在目前条件下,策动几部敌军起义应该是很可能的。此事应请剑英、方方、冯白驹诸同志特别注意用力。华南分局应加以讨论,定出具体的策反办法,并于三四个月内获得成绩。”根据指示,中共华南分局、民盟南方总支和中共琼崖区党委积极开展策反活动。琼籍民盟盟员林廷华、云应霖、谭伯棠、林荟材等在军政人员策反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是海南岛解放65周年。“墙外桃花墙内血,一般鲜艳一般红”,追忆65年前琼籍民盟盟员为解放海南岛,与中国共产党并肩作战,乃至英勇献身的往事,让我们了解民盟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光荣历史,更加坚定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念。



 


“他推进了海南岛的解放进程”

——琼籍盟员、国民党起义中将林廷华先生


                        


 在香港秘密参加民盟

 

林廷华(18921971),号福吾、裕吾,海南文昌抱罗镇东苑丰家下村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6期、陆军大学特别班第2期毕业。1932年春任广东南区绥靖公署少将军务处长,后任代参谋长兼行政人员训练所教育长,19378月任第64军参谋长,19386月任第29军团参谋长,19395月任第65158师师长,参加粤北战役,19428月任第65军副军长,授中将军衔,1944年兼任曲江守备区司令,同年10月兼任乐仁守备区司令,1945年兼任第7战区干训团教育长,参加湘粤赣边区会战。抗战胜利后,任第九军官总队长(相当于军长),1948年任国民党国防部中将部员。19491月在香港加入民盟。解放后任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参事室参事。

在广东的海南籍将领中,林廷华的资历很深,是在广东的国民党部队中军籍较老的一辈。他在武昌陆军小学就与张发奎同学,1917年至1919年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工程兵科学习,与余汉谋是同期同学,与邓演达、叶挺是同班同学。毕业后,担任过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的参谋处长,参与著名的“六·一六(炮轰总统府)事件”。他参加过北伐战争,屡立战功。1937年毕业于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他的资历深,官阶高,在广东部队特别是海南籍军人中首屈一指,他在家族中辈份很高,海南籍军人都称他为“阿公”。当时驻守岭南的国民党第十二集团军9个师中,海南文昌县籍师长就占三分之一,团长营长就更多了,他们以“阿公”为首而自成一派。1945年抗战胜利后,受家乡父老之托,林廷华挂任文昌县罗峰小学名誉董事长,动员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和当地群众,捐款集资、重建校园,恢复了罗峰高等小学。1946年,琼籍国民党军政要人陈策、宋子文等人发动筹建海南大学,林廷华也是学校董事会成员之一。

经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内部已经分崩离析,蒋介石把台湾作为退守基地,国民党高层军政人员也在思谋自己的后路。林廷华身边的工作人员中,有一位叫做林熙敦的,是文昌会文镇西园村人。林熙敦的堂叔堂兄是印尼华侨富商,曾借钱给林廷华在广州建别墅,两家关系很好。林熙敦30年代在北平辅仁大学读书时,曾参加共产党领导的读书会和学生救亡活动被捕,林廷华对他进行保释,并留他当秘书,对他非常信任。林熙敦的侄子林西平是中共地下党员,在被国民党抓捕时,林廷华曾保护他逃离。他们经常向林廷华解说共产党的统战政策,林廷华也很清楚他们的身份。在多年的宦海生涯中,林廷华不是国民党军队嫡系,屡受排挤,思量到台湾后恐怕也不会得到好的安排。身为国民党高级军官,林廷华担心共产党会算旧账,也担心共产党会没收他在广州的房产,为难他们的家属。中共地下党通过林熙敦打消了林廷华的顾虑。

国民党特务注意到林廷华与中共地下党密切联系,开展了监视工作。在此情形下,中共华南分局统战部安排林廷华避居香港,并让民盟香港总部继续开展与林廷华的联系策反工作。

1949年初,受在香港的民盟南方总支部和中共华南分局统战部秘书长罗理实的安排,民盟南方总支部委员云应霖拜见林廷华。云应霖是林廷华的晚辈、旧部属,又是海南文昌籍老乡。云应霖明确来意,就是要动员林廷华加入民盟,民盟是共产党的朋友,加入民盟之后,以后的事情就好办了。并告知民盟香港负责人郭翘然(曾任林廷华的部下,建国后担任过广州市副市长、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也想来拜访林廷华。此后,云应霖和郭翘然经常到林廷华家吃饭,发展林廷华加入民盟。

19491月,郭翘然、云应霖带来申请表格,林廷华、林廷华的继室钟慧娱、林熙敦和林赐熙(原名林少波,海南文昌会文镇人,时任第九军官总队副队长,国民党陆军中将,开国大将张云逸的亲戚,建国后历任广西省人民政府参议员、政协广西僮[]族自治区委员,1962年病逝。)四人填表正式加入民盟。鉴于林廷华的特殊身份,填写入盟表格时用的是“林不朽”的化名,其余三人用真名。当天,林廷华还捐了7000元港币给民盟作为活动经费。

加入民盟之后,林廷华认识了当时在香港华商报工作的共产党员吴荻舟(建国后任历任香港招商局顾问、香港《文汇报》社长、中共港澳工委常委、国务院外办港澳组组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和罗理实(化名李实,时任中共香港市委宣传部部长,建国后,历任广东省交际处处长、省侨委主任,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秘书长,全国侨联第一届副主席),与他们俩人单线联系,着手起义工作。

林廷华到香港之后,国民党特务发觉了他的行踪。中共华南分局统战部叮嘱他深居简出,事关起义的大事由吴、罗与林廷华直接面谈,其余一般事务由林熙敦和钟慧娱处理。林熙敦和钟慧娱还作为秘密信使到广州找国民党62军军长张光琼,传递商量起义通电、联络部下的各项具体事项。

 

  策反张光琼中将和旧部属起义

 

1948年,国民党62军从淮海战役前线开回广东重组。因曾被以贪污罪向国民党中央告状,虽然未获罪,但也没有销案,林廷华自感谋取62军军长职务无望,于是转而强力推荐张光琼。林廷华亲自电请郑介民(海南文昌文教镇宝芳乡下水村人,时任国民党国防部常务次长),并亲自向国民党陆军总司令余汉谋力荐,支持张光琼出任62军军长。

张光琼(19071975),海南文昌罗豆农场潭龙村人。1939年起历任第六十五军一八七师师长、抗战胜利后任整编六十五师副师长兼旅长、衢州绥靖公署中将高参主任、广东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清剿区”司令。抗战时期,张光琼驻防广东惠州一带,应英国政府要求,派部队沿途帮助和掩护英军官员及香港难民,设立救治所,并在物资上给予支援,为香港当局作出很大贡献。抗战胜利后,英国政府授予张光琼“大英帝国最高统帅军事委员会荣誉军官”称号,19466月,张光琼到香港接受港督杨慕奇代表英国国王乔治六世颁授O.B.E勋章。张光琼毕业于云南讲武堂,是林廷华的后辈,抗日战争中是林廷华的下属,也得到林廷华的推荐提拔。张光琼的原配夫人和长子曾居住在林廷华在广州的家里。两家关系非常亲密。

19499月,国民党62军移防到湛江,军长张光琼全家也到了香港。林廷华经常和张光琼在一起分析以后的去向。他们认为解放后,作为起义将领,共产党不会让他们再继续当官,但是可以保留他们在广州的房子,也不会为难他们的家属和子女。林廷华曾问张光琼要不要与罗理实见面,介绍其加入民盟。但张光琼表示,他不想参加民盟,也不想见共产党代表,他参加签名起义是想给部下及他的子孙后代留一条出路。他不再想过问政治,起义之后准备到国外去办农场。林廷华尊重张光琼意见,不再要求他入盟,只是把准备起义的情况及时向中共华南分局汇报。

为避免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张光琼在到达香港之后,逛街看电影,表现无心参与军事活动。但是,通电起义的计划在暗中稳步进行。林廷华力荐张光琼出任62军军长,实际上也是希望他率领62军全军起义。林廷华多次同张光琼密谈,商讨起义事宜,重点是分析海南籍团、营级干部的情况。林廷华还发展值得信赖的旧部林荟材等人参加民盟军事组,为通电起义做出周密部署和安排。

此时,赋闲在家的海南临高籍原国民党军政人员谭伯棠也到香港,专程拜访林廷华。谭伯棠在广东时,林廷华曾经推荐他出任英德县县长。林廷华与谭伯棠谈话之后,经过向中共华南分局领导请示,并与郭翘然、云应霖商量,让谭伯棠以民盟南方总支特派员身份,回到海南联系林廷华、张光琼的旧部,开展策反工作。林廷华还给了谭伯棠一笔经费以便回乡后开展工作。此后,谭伯棠与民盟南方总支部的联系,实际是与林廷华的单线联系。

    林廷华还利用他的各种关系,策反同僚、亲属起义。陈序经(19031967),海南文昌清澜港瑶岛村人,是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教育家时任岭南大学校长。陈对林廷华、张光琼准备起极力赞成,但他认为自己不是军政人员没有必要参加起义,所以不在起义通电上签名。此外,林廷华还策动亲属驻防海南岛秀英港炮台连连长及62军团长张涤海起义。

受中共党组织指派,林廷华曾试图策反时任广东绥靖公署主任、华南军政长官、掌握广东军政大权的余汉谋起义。他多次带着两位夫人和林熙敦一起到广州余汉谋官邸拜访。但最后一次,余汉谋避而不见,让二太太转达意见,余汉谋基本同意起义的想法,但客观上有极大困难。并表示如有起义想法,会让余汉谋的姐姐到林廷华家联系,如果人不去,则让林廷华不要再来余府,以免引起没必要的麻烦。但余汉谋的姐姐并没有去。此后林廷华不敢再登门拜访,联系中断。

 

    香港通电起义

 

林廷华本来是要在1949年他加入民盟之后通电起义的。但中共认为,林廷华、张光琼等人是海南籍军人,林廷华的通电起义对解放海南岛的影响比一般将领要大得多,要配合大军南下解放海南时,时机才成熟。另一方面也要保护林廷华,等广州解放,广九铁路通车,起义通电一发表,便立即返回广东,以策安全。

1950228,经过长期的准备和研究,林廷华、张光琼、符维群(海南文昌公坡镇人,国民党少将,林廷华部属)在香港大公报、华商报发出消息,宣布起义,敦促陈济棠、薛岳、余汉谋等早日醒悟,靠拢人民,否则失时自误,难为人民所谅。通电发表之后,林廷华离开家到半岛酒店暂住,钟慧娱和林熙敦到大公报报社拿了几百份起义报纸带回酒店,寄回海南各军政机关、社团学校和林廷华、张光琼的旧部属。随后,中共方面派了一辆大货车,由干部护送林廷华及家眷到深圳,再由解放军派人送上火车回到广州。

很快,张光琼也离开香港到乌拉圭,后辗转到巴西开农场。197512月病逝于巴西。由广州传统中轴线系列建筑的设计大师林克明设计的张光琼官邸,建国后首任广东省主席、广州市市长叶剑英曾在此居住,1984年还给张光琼长子张宗锷居住,被列入越秀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符维群因其子女已在香港生活学习,选择留在香港隐姓埋名。

林廷华、张光琼在香港通电起义后,对海南岛国民党军政机关震动非常大,人心浮动,一片混乱,动摇了军心,达到了配合解放海南岛的政治目的,客观上推动了海南岛解放的进程。

时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广东省政府主席叶剑英主持制定解放海南岛战役的作战方针和战役计划。林廷华回到广州后,叶剑英多次接见他,当面了解海南军事政治、地形、风土人情以及木船进军琼州海峡和登陆应该注意的事项等等。之后,林廷华也就此提了不少积极的书面建议交给叶剑英。盟员林廷华为海南岛解放进程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功其人,殊不可没,应该铭记。解放后,林廷华先生担任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参事室参事。1971年病逝于广州。

                                       (盟宣)


下上一篇:龙云的云南时光     下一篇:刚柔并济沈钧儒
版权所有 @ 2022-2026  中国民主同盟海南省委员会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红城湖路100号省机关红城湖办公区16号楼4楼  邮编:571100  联系电话:0898-65220880
琼ICP备 05000315号  设计制作:中立科技  网络纠错:0898-31568060